少年警校,建在一个海岛——浙江省玉环市少年警校深度观察
少年警校,建在一个海岛——浙江省玉环市少年警校深度观察
少年警校,建在一个海岛——浙江省玉环市少年警校深度观察潮新闻客户端(kèhùduān) 记者 朱丽珍
这两天,中考、高考的“盲盒(mánghé)”陆续打开,每年此时(cǐshí),总是几家欢乐几家愁。今年,依旧有不少考生感叹被文科“背刺”,尤其语文(yǔwén)科目,有同学感觉比自己预估分数低了很多。
每年中考,数学满分的不少见,但语文满分的几乎不存在(cúnzài);高考同样,数学再难,140分以上会有一大批,但语文140分以上总是(zǒngshì)凤毛麟角,甚至130分以上都(dōu)堪称“强者”。
很多初中、高中老师(lǎoshī)都感叹,语文这门学科,是(shì)尖子生们比拼的战场,尤其高考,甚至决定了顶级学霸的上限。
“得语文者得天下”,这句话越来越(yuèláiyuè)被学生(xuéshēng)和家长认可,大家都很关心,语文应该怎么学?
前几天,杭州高级中学贡院校区的杨同学(yángtóngxué),以(yǐ)“一个杭高学子的语文思维训练与人文情怀”为(wèi)主题,洋洋洒洒3000字,分享了语文学习的经验心得。今年(jīnnián)高考,杨同学总分692分,全省356名,最亮眼的是他的语文成绩140分。
这篇文章,好几位语文老师读过后,都推荐(tuījiàn)学生学习(xuéxí)——写得蛮好,而且满满都是干货。
●高考语文(yǔwén)140分学霸分享3000字干货
杭高贡院校区的李海青老师,在自己的微信公众号上发布了杨同学语文学习的经验和心得,这篇文章目前阅读量(liàng)接近3万,评论点赞的读者(dúzhě)不少,很多人看完后都留言(liúyán):受益匪浅。
杨同学是(shì)杭高贡院2025届13班的文艺委员、英语课代表(dàibiǎo),高考(gāokǎo)选考科目为物化生,总分692分,全省356名,关键语文140分。
杨同学的(de)分享,讲述了学语文到底在学什么、该怎么学。
在杨同学(xué)看来,学语文最重要(yào)的是思维方式和文字敏感度。全国新课标一卷考查最核心的是逻辑理性的思维方式,学生也要具有命题者思维。“我个人觉得,许多(xǔduō)人可能没有关注思维方式本身(běnshēn),而仅仅关注文本的不同,所以误认为语文是玄学。”
他建议同学们一定要站在命题(mìngtí)者的角度思考问题(sīkǎowèntí):如果(rúguǒ)选项这么(zhème)出,判断正误时(shí),能不能对参加全国新课标一卷的几百万考生解释清楚理由。同时,从命题逻辑思考,比如文言文部分的选择题,是想要考查考生对文言文本的阅读能力,所以选项错误易设置在具体字词解释和内容(nèiróng)理解上,而内容当中容易弄混的是诸多事件之间的关系,因此考生就需要特别关注。
杨同学还提到了题干自足和文本自足。不管是主观题还是作文,“审题(shěntí)—答案”的思维建构(jiàngòu)是最核心的。“文本自足”意味着一切都要(yào)从文本出发。
在作文(zuòwén)上,是从题目引出思考方向和核心辩证点的思路过程。审题的时候(shíhòu),应关注“关键词”与“句内句间关系”。注重作文的时代背景,充分体现国家“立德(lìdé)树人”的价值导向,所有(suǒyǒu)作文题都需要“我”(我们、青年)“在场”,要谈自己在当下时代对(duì)这个作文的理解,有思考,有观点,有态度。
(引用(yǐnyòng)杨同学分享的全文在末尾呈现)
●大考中(zhōng)为什么语文“翻车”多?
今年中考,高分(gāofēn)考生不少,有家长(jiāzhǎng)感叹:“620+遍地开花,630+也不在少数,甚至还有多位640+的‘学神’闪现。”
潮新闻·钱江晚报记者翻看了好多位高分(fēn)(fēn)选手的成绩单,要想在中考(zhōngkǎo)脱颖而出,不能有短板。杭州有考生只扣了7分,还有学校晒出的高分选手,数学都是满分,也有不少(bùshǎo)考生表示,中考语文考出了自己的最高分,117分、116分、115分的考生挺多。
对于另一批考生来说(láishuō),当下就有点煎熬。
有同学晒出中考成绩单(chéngjìdān):科学160分、社会99分、数学和英语都是116分,光看这几门,妥妥的(de)尖子选手,但一门语文105分,一下子拉低了(le)总分。考生感叹,语文“大翻车”,能否被(bèi)心仪的高中录取也成了未知数。
还有考生(kǎoshēng)说,自己平时语文差不多105,中考却只有99分(fēn),低于自己的估分。
其实每年中、高考中,很多家长和考生会觉得语文带有一点“玄学(xuánxué)”,平时高分的考低了(le),平时低分(dīfēn)的考高了,或者与自己估分存在差异。这一现象在数学等学科上,相对比较少。
“数学的答案(dáàn)有明确性和唯一性,但语文的答案更(gèng)多是主观回答,存在(zài)多样性(duōyàngxìng),没有绝对的标准答案。”有语文老师直言,语文侧重阅读,而且这几年跨学科阅读、综合性阅读的内容(nèiróng)在增加,“平时我们说‘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’,但考试更要求考生‘只有一个哈姆雷特’,就(jiù)要求准确理解文本,但凡理解出现一点偏差,就会失分。”
这位老师坦言,考试中确实可以发现,语文素养好(hǎo)的(de)学生,不一定每次都考得好,“但考得好的学生,语文素养一定是好的。”
●语文决定了顶级(dǐngjí)学霸的上限?
今年高考(gāokǎo),有杭城(hángchéng)优高统计,试题难度加大、全省语文均分(fēn)、高分都有所下降,年级均分105.8分,这成绩还算不错。还有重高老师说,今年高考语文高分段很少,“能上125分就是绝对高分了。”
采访中,不少老师感叹,语文(yǔwén)决定了顶级(dǐngjí)学霸的上限。这句话该如何理解?
“对(duì)最(zuì)头部、拔尖(bájiān)的学生来讲,语文就是最拉分的;对中部学生来说,提高数学、英语的成绩或许更容易也更重要。英语提升到130分,比语文提升到120分可能更容易操作实现。”有(yǒu)重高老师分析,对于答案存在唯一性的数学等学科来说,高水平学生更容易做到完美;英语大部分选择题,剩下的主观题如单词语法填空、改错和(hé)(hé)书面表达等,寻找套路打磨出高分也不是太难。而语文到了提升阶段,容易遇到瓶颈,需要日常大量的阅读积累、时间投入,“每天(měitiān)都(dōu)要读、写,想要日复一日的坚持,本身就很难,另外也要看临场的理解(lǐjiě)和发挥。”
还有重高的语文(yǔwén)老师分析,像六门(liùmén)选考科目和英语,高考可以考两次(liǎngcì),选取一个最高分,分差能相对缩小,“尤其选考科目采用赋分制,高分学生的分差可能就(jiù)5分之内,少的就一两分,而语文、数学150分的卷子,实打实的卷面分,一下子就拉开差距了。”
而(ér)针对头部学生,数学一般都比较优秀,语文拉分就显得更重要。
“语文达到及格线以上(yǐshàng)相对容易,但想要冲高分很难。像高考语文主观题占比很大,选择题只有(zhǐyǒu)27~30分,60分作文题,剩下基本都是主观题。”一个主观大题,即便回答(huídá)符合答题要求,阅卷(yuèjuàn)时还要考量语言表述等方方面面,“每题只扣一两分(yīliǎngfēn)已经很强了,但累计起来(qǐlái)也扣了不少。再加上60分的作文,50分以上都不算多见的,扣个10分很正常,所以高分更是难上加难。”
●语文强者(qiángzhě)还有这些共性
关于语文高分选手,温岭市教育(jiàoyù)发展研究院高中语文首席导师郑伟荣老师,在自己的(de)公众号(hào)“郑伟荣工作室”中,邀请高考语文高分考生,来谈谈语文应考心得和学习分享。
据不完全统计,2025年高考(gāokǎo)中,温岭学子语文130分(fēn)以上3人、125分以上20人、120分以上120人。今年,郑老师继续邀请(yāoqǐng)语文120+各分数段的(de)高分学子,从文言文(wényánwén)的字词积累到作文的构思创作,从阅读技巧到日常学习规划,乃至高考心态调整等等,分享他们的独家心得。
温岭中学(zhōngxué)梁同学,今年语文124分。
梁同学也提到,语文的学习不同于数理化,学习了,会了就是会了;即使努力学习语文,短期内的成绩仍然可能不理想。“但是,以学长漫长(màncháng)的学习经历(jīnglì)来看,你的努力是不会辜负你的。不能因为(yīnwèi)短期内的结果否认过程的意义。”在平时的语文学习中,他建议最好找到学习的乐趣。高三时,他和(hé)几个同学拉了一个只有郑老师的群,在群里分享作文(zuòwén)的素材和自己的习作。“当时就记了很多页黑塞、康德、蒙田、尼采、勒庞的名言(当然,借机(jièjī)看了很多课外书(kèwàishū)啦),也写了好几篇上海卷作文题。一段时间过后,发现自己(fāxiànzìjǐ)的作文中名言顺手(shùnshǒu)拈来。”
郑伟荣老师(lǎoshī)公众号上的学习分享
温岭中学王同学(tóngxué),2024 年高考语文141分,她提到语文学习基础务必扎实,要构建与文字的(de)关联,珍视文本背后的人性。在熟练运用“人物+情节(qíngjié)+主题+读者+环境”等答题模板后,以赤诚之心对待语文试题。作文源于备考过程的日积月累,紧扣(jǐnkòu)关键词、贴合(tiēhé)题目中心乃首要之务。若欲提升语言质量(zhìliàng),不妨多读社会学类的文章,以及网络上质量上乘、内容契合应试倡导价值观的时评。
温岭中学吴(wú)同学,2024年(nián)高考语文139分。吴同学建议,日常学习中,应认真完成(rènzhēnwánchéng)作业,仔细对照答案订正,将每个知识点落到实处。既要通过(tōngguò)日常学习熟悉书本内容(nèiróng),阅读多种类型的(de)文章,以找寻自己喜爱的文本类型,培养对语文学习的兴趣;又要重点关注考试硬性(yìngxìng)要求的诗歌文言文默写(mòxiě),掌握虚词、实词乃至整篇文章的含义,能够清晰辨认句式,并通过课外训练加以巩固。在冲刺阶段则可大量浏览网络上或者老师发布的情境填空合集,了解出题套路,熟悉大部分考点,同时快速回顾书本内容。
郑老师长期在高中语文教研(jiàoyán)一线,她(tā)也总结了语文高分学生的一些共性。
首先,保持长期(chángqī)阅读(yuèdú)。阅读能力强的学生,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才比较强。没有大量阅读储备,想要高分是很难的。
第二,保持良好的学习(xuéxí)习惯,包括(bāokuò)扎实背诵、书写习惯、答题习惯等等。
第三,日积月累(rìjīyuèlěi),坚持学习并做到极致。
郑老师提到,高考有很多必背科目,涉及6分左右的背诵分,要做到零失分,就需要学生反复(fǎnfù)背诵,强化记忆(jìyì);好的书写(shūxiě)习惯,能给阅卷老师留下好印象;主观题答题,好的分点作答习惯,能让答案层次清晰,阅卷老师一目了然……这些(zhèxiē)对取得高分都是有帮助的。
日常中,郑老师会给学生提供作文训练,一周随笔,让学生能够自由表达,一周大作文,在(zài)限定(xiàndìng)素材下进行框定(kuāngdìng)训练,雷打不动的坚持,双管齐下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。
另外,郑(zhèng)老师还提到依文(yīwén)设题和追本溯源。对不同文体的阅读(yuèdú)方法,要(yào)做到系统掌握,并且能灵活运用各类模型,有的放矢;追本溯源是强调基础,高考题目再灵活,也是万变不离其宗,熟练掌握最根本的知识,才能自如应对。
————以下为杨同学的分享(fēnxiǎng),由微信公众号(hào)“通俗历史课”授权转载
灯火相传:一个杭高学子的语文(yǔwén)思维训练与人文情怀
感谢所有陪伴过我(wǒ)的老师,也(yě)感谢杭高深厚的人文(rénwén)底蕴成为我扎根的土壤。特别感谢廖洁老师,毫不夸张地说,因为她,因为她的兢兢业业与灯火相伴,我才逐渐明白,学语文到底在学什么——
我觉得(juéde)学语文(yǔwén)最重要的是思维方式和文字敏感度。全国新课标(xīnkèbiāo)一卷考查最核心的是逻辑理性的思维方式,学生也要具有(jùyǒu)命题者思维。我个人觉得,许多人可能没有关注思维方式本身,而仅仅关注文本的不同,所以误认为语文是玄学。
这种逻辑思维(luójísīwéi)在客观题上体现(tǐxiàn)为“学理性错误”:或是对术语的错误使用(“比喻”还是“借代”,“使用典故”不会(búhuì)“通俗易懂体现了……”),或是对内容的完全曲解,而不会把错误点设置(shèzhì)在细微的感知或套话上。一定要站在命题者的角度思考问题:如果选项这么出,判断正误时,能不能对参加全国新课标一卷的几百万(jǐbǎiwàn)考生解释清楚理由(lǐyóu)。同时,从命题逻辑思考,比如(bǐrú)文言文部分的选择题,是想要考查考生对文言文本的阅读能力,所以选项错误易设置在具体字词解释和内容理解上,而内容当中容易弄混的是诸多事件之间(zhījiān)的关系,因此考生就需要(xūyào)特别关注。
而这种逻辑思维,在主观题(zhǔguāntí)上则体现为:“题干自足!”所以不管(bùguǎn)是主观题还是作文,“审题—答案”的思维建构(jiàngòu)是最核心(héxīn)的。如2024年全国甲卷,文学类文本(wénběn)阅读中有一题问:随笔(suíbǐ)中最后一段跳到……的见闻有什么作用?一般小说或散文文体的题干中不会给出“小说”或“散文”,但这里特别点出“随笔”,所以答案有一点就是体现了随笔灵活的特点。
除了“题干自足”,还有“文本自足”!所有选入(xuǎnrù)试卷的(de)(de)(de)文本内容都是经过命题者筛选的,没有(méiyǒu)删去则说明留下来有其用意。比如(bǐrú)今年文学类(wénxuélèi)文本阅读最后一题,材料二就是在讲老舍的经历和创作,暗示文学作品创作与老舍本人的联系,故答案中有“《鼓书艺人》的创作源自作者抗战时期的亲身经历”等。考生要特别注意文本与文本、文本与评价之间的联系,以及背后的“佐证性思维”。如果a文本佐证b文本,就需要对a文本的层次进行(jìnxíng)划分,对应到b文本,这也是试卷中经常考查的一类题型。
基于试卷“题干自足”和“文本自足”的特性,考生(kǎoshēng)在平时复习中,应抓住最核心的模型(比如(rú):小说中叙述特点(tèdiǎn)模型,小说五循环(xúnhuán)作用模型,语言赏析模型……)。“题干自足”,则要根据题目的明示或暗示选择合适的模型。如2023年全国(quánguó)新课标二卷,有一题问:这一“叙述特点”有什么(shénme)“作用”?那么首先要考虑的是小说中的“叙述”模型,再考虑小说中“作用”五循环模型。
当然,“文本自足”意味着一切都要从文本出发,尤其在当下“依文(yīwén)设题”的(de)背景(bèijǐng)下,对文本的“变异之处”的关注与敏感度是(shì)答题能一举命中答案的基础,是灵活运用各类模型的前提。所谓(suǒwèi)“变异之处”,就是指与其他文本不同的地方,如2023年全国新课标二卷(èrjuǎn)《社戏》一文前面对无关社戏本身的时局交代(jiāodài),是为最后一题“担忧例外出现”这一点答案做(zuò)铺垫。高考反套路化的新式题目,就是想引导我们对文本本身的重视和细读品味,这个(zhègè)文学作品(wénxuézuòpǐn)阅读的功夫在课外,杭高语文备课组有自编的《各有意味的短篇小说们》(中国卷)(外国卷),共选编100篇中外经典短篇小说,是我们珍贵的精神食粮。
当然,关注每一个文本“变异之(zhī)处”的(de)同时,还要抓住(zhuāzhù)一类文本的共性(xìng),这也是教考衔接的核心点。比如2024年全国新课标一卷,《放牛记》作为回忆性散文,它与教材中的小说《大卫·科波菲尔》,都(dōu)具有经历性视角与回忆性视角的双重交织的特点,而这个特点,在第8、9题都有考查。学习课文和后期回顾(huígù)错题的时候,都应该注重这种共性。
这种逻辑思维体现在(zài)作文上,则是从题目引出思考(sīkǎo)方向和核心辩证点的(de)思路(sīlù)过程。审题的时候,应关注“关键词”与“句内句间(jiān)关系”。这与文学类文本阅读中,分析(fēnxī)句子的内涵,在思路上是一样的。要关注作文的类型,或是勾连关系(比如2024年全国新课标一卷,勾连“用科技快速得到答案”和“问题变多还是变少”)或是发散型的,或是题干本身有自己的层次性(比如今年作文的三句话,就有明显的层次,可以先分别分析,再(zài)找到升华点、辩证点)。
另外,注重作文的(de)时代背景,只有关注时代的作文,才能充分体现国家“立德树人”的价值导向,所有作文题(zuòwéntí)都需要“我”(我们、青年)“在场”,要谈(tán)自己在当下(dāngxià)时代对这个作文的理解,有思考,有观点,有态度。
下面,关于作文,有(yǒu)几点提醒:
一、思辨性、全面性(quánmiànxìng)。只写一个维度只能有深度,只有多个角度互相参证才能(cáinéng)体现思辨性,展现考生思维的全面性。
二、快速推进。如果内容足够辩证且深入(shēnrù),就不需要用华丽的(de)辞藻和繁复的例子进行堆砌,只需要在思路上(shàng)把它说清楚,同时保证语言的优美与晓畅即可。
三、警惕(jǐngtì)逻辑自证与过多的哲理论述,特别是对一些哲学素养好的考生。因为阅卷老师在短时间内无法深入你的逻辑体系,可能(kěnéng)反而认为你含糊其辞而打(dǎ)低分。全面,清晰,有亮点,就足以赢得高分。
一、不间断修改(gǎi)作文,我基本上保持每天修改或写作(xiězuò)文章的习惯,不要轻易放过某一篇,当然也不要思路枯竭而硬改。
二、吸纳别人作文中的亮点,总结这篇作文可以(kěyǐ)的几个思考方向(fāngxiàng),借鉴别人的文章有时可以防止自己思路枯竭(kūjié)。杭高有自编的《四进的灯火·高分作文及素材选集》,是我经常翻看的案头书。
三、提纲训练,保证自己在短时间内快速打开思路,想到尽可能全面的(de)内容,我自己在考前最后一段时间(yīduànshíjiān),坚持每天一篇,不会(búhuì)花太长时间,却能保证思维的活跃度。
学(xué)语言不能学死,不可仅仅死记硬背各种模型,而要保证思维的(de)(de)灵活。廖老师经常说的一句话是“要真正理解”,也就是能够自己用“因为所以”逻辑自洽的语言,将任何内容表述清楚,任何模块都一样。渐渐(jiànjiàn)地,我们会越来越接近语文学科的底层(dǐcéng)逻辑。比如第三人称的特点是客观,而高考题《呼兰河传》中选择(xuǎnzé)用“祖父”,而不用“他”,是因为“他”是第三人称,客观就有距离感(jùlígǎn),相对冷漠,而“祖父”更有感情温度。又比如第二人称的特点是亲切,所以语用题里如果加一个“你们(nǐmen)看”就能与读者产生互动,更加亲切自然。
一个人语文素养和功底,主要体现在对底层逻辑(luójí)在具体情境中的(de)感知和运用上(shàng)。我认为底层逻辑本身就是语文的核心。内容上的逻辑根植于人性本身,语文是“人学”;而形式表达效果的逻辑,正如(zhèngrú)李泽厚在《美的历程》中所说,源自于人类长期(chángqī)进化中对于形式的合规律性的感知积累。
除了以上(yǐshàng)内容,还有几点提醒:
一、注意书写(shūxiě),没有人有义务从你邋遢的外表中看见你美丽的实质。
二、及时回顾错题,特别是高三最后整理阶段,可以结合教材,比如白描的(de)经典案例就是祥林嫂的外貌(wàimào),而(ér)这可能在模拟卷中出现过多次。
三、重视每一次考试(kǎoshì)的(de)反思,所有自己漏写、多写的点都要弄清楚,可以请老师帮助,当然最核心的还是老师的上课内容。
四、注重积累,细水长流,语文(yǔwén)从来不(cóngláibù)是一蹴而就的学科,它不会对没有耐心的人展开自己的美丽。
五、如果可以的话,请注重语文(yǔwén)兴趣的培养。
最后,请(qǐng)允许我抒一下情:
回首初进杭高,我(wǒ)(wǒ)连议论文都不会写(xiě)。许许多多的落寞打湿心头,我转身离开,遁入安宁,再(zài)读,再写。去年(qùnián)暑假,我翻阅着历年语文高分同学的经验分享,看见他们的迷茫与出路,我想,有机会我也要帮助更多的人寻找方向。于是,在所有的失意中,我都想告诉明天(míngtiān)的读者们,我如何在孤独(gūdú)的花坛旁,一遍遍朗诵“我们的脚步不必匆忙,但要坚定”,如何一步一步,在师友帮助下,走向那千山阅尽后的万里星辰(xīngchén)。而今天,已是过去的明天,我终于在杭高的四进点亮一盏灯火,为所有未来的学子们送上我最真挚的祝福。明天,将是你们(nǐmen)的辉煌!

潮新闻客户端(kèhùduān) 记者 朱丽珍
这两天,中考、高考的“盲盒(mánghé)”陆续打开,每年此时(cǐshí),总是几家欢乐几家愁。今年,依旧有不少考生感叹被文科“背刺”,尤其语文(yǔwén)科目,有同学感觉比自己预估分数低了很多。
每年中考,数学满分的不少见,但语文满分的几乎不存在(cúnzài);高考同样,数学再难,140分以上会有一大批,但语文140分以上总是(zǒngshì)凤毛麟角,甚至130分以上都(dōu)堪称“强者”。
很多初中、高中老师(lǎoshī)都感叹,语文这门学科,是(shì)尖子生们比拼的战场,尤其高考,甚至决定了顶级学霸的上限。
“得语文者得天下”,这句话越来越(yuèláiyuè)被学生(xuéshēng)和家长认可,大家都很关心,语文应该怎么学?
前几天,杭州高级中学贡院校区的杨同学(yángtóngxué),以(yǐ)“一个杭高学子的语文思维训练与人文情怀”为(wèi)主题,洋洋洒洒3000字,分享了语文学习的经验心得。今年(jīnnián)高考,杨同学总分692分,全省356名,最亮眼的是他的语文成绩140分。
这篇文章,好几位语文老师读过后,都推荐(tuījiàn)学生学习(xuéxí)——写得蛮好,而且满满都是干货。

●高考语文(yǔwén)140分学霸分享3000字干货
杭高贡院校区的李海青老师,在自己的微信公众号上发布了杨同学语文学习的经验和心得,这篇文章目前阅读量(liàng)接近3万,评论点赞的读者(dúzhě)不少,很多人看完后都留言(liúyán):受益匪浅。
杨同学是(shì)杭高贡院2025届13班的文艺委员、英语课代表(dàibiǎo),高考(gāokǎo)选考科目为物化生,总分692分,全省356名,关键语文140分。
杨同学的(de)分享,讲述了学语文到底在学什么、该怎么学。
在杨同学(xué)看来,学语文最重要(yào)的是思维方式和文字敏感度。全国新课标一卷考查最核心的是逻辑理性的思维方式,学生也要具有命题者思维。“我个人觉得,许多(xǔduō)人可能没有关注思维方式本身(běnshēn),而仅仅关注文本的不同,所以误认为语文是玄学。”
他建议同学们一定要站在命题(mìngtí)者的角度思考问题(sīkǎowèntí):如果(rúguǒ)选项这么(zhème)出,判断正误时(shí),能不能对参加全国新课标一卷的几百万考生解释清楚理由。同时,从命题逻辑思考,比如文言文部分的选择题,是想要考查考生对文言文本的阅读能力,所以选项错误易设置在具体字词解释和内容(nèiróng)理解上,而内容当中容易弄混的是诸多事件之间的关系,因此考生就需要特别关注。
杨同学还提到了题干自足和文本自足。不管是主观题还是作文,“审题(shěntí)—答案”的思维建构(jiàngòu)是最核心的。“文本自足”意味着一切都要(yào)从文本出发。
在作文(zuòwén)上,是从题目引出思考方向和核心辩证点的思路过程。审题的时候(shíhòu),应关注“关键词”与“句内句间关系”。注重作文的时代背景,充分体现国家“立德(lìdé)树人”的价值导向,所有(suǒyǒu)作文题都需要“我”(我们、青年)“在场”,要谈自己在当下时代对(duì)这个作文的理解,有思考,有观点,有态度。
(引用(yǐnyòng)杨同学分享的全文在末尾呈现)
●大考中(zhōng)为什么语文“翻车”多?
今年中考,高分(gāofēn)考生不少,有家长(jiāzhǎng)感叹:“620+遍地开花,630+也不在少数,甚至还有多位640+的‘学神’闪现。”
潮新闻·钱江晚报记者翻看了好多位高分(fēn)(fēn)选手的成绩单,要想在中考(zhōngkǎo)脱颖而出,不能有短板。杭州有考生只扣了7分,还有学校晒出的高分选手,数学都是满分,也有不少(bùshǎo)考生表示,中考语文考出了自己的最高分,117分、116分、115分的考生挺多。
对于另一批考生来说(láishuō),当下就有点煎熬。
有同学晒出中考成绩单(chéngjìdān):科学160分、社会99分、数学和英语都是116分,光看这几门,妥妥的(de)尖子选手,但一门语文105分,一下子拉低了(le)总分。考生感叹,语文“大翻车”,能否被(bèi)心仪的高中录取也成了未知数。
还有考生(kǎoshēng)说,自己平时语文差不多105,中考却只有99分(fēn),低于自己的估分。
其实每年中、高考中,很多家长和考生会觉得语文带有一点“玄学(xuánxué)”,平时高分的考低了(le),平时低分(dīfēn)的考高了,或者与自己估分存在差异。这一现象在数学等学科上,相对比较少。
“数学的答案(dáàn)有明确性和唯一性,但语文的答案更(gèng)多是主观回答,存在(zài)多样性(duōyàngxìng),没有绝对的标准答案。”有语文老师直言,语文侧重阅读,而且这几年跨学科阅读、综合性阅读的内容(nèiróng)在增加,“平时我们说‘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’,但考试更要求考生‘只有一个哈姆雷特’,就(jiù)要求准确理解文本,但凡理解出现一点偏差,就会失分。”
这位老师坦言,考试中确实可以发现,语文素养好(hǎo)的(de)学生,不一定每次都考得好,“但考得好的学生,语文素养一定是好的。”
●语文决定了顶级(dǐngjí)学霸的上限?
今年高考(gāokǎo),有杭城(hángchéng)优高统计,试题难度加大、全省语文均分(fēn)、高分都有所下降,年级均分105.8分,这成绩还算不错。还有重高老师说,今年高考语文高分段很少,“能上125分就是绝对高分了。”
采访中,不少老师感叹,语文(yǔwén)决定了顶级(dǐngjí)学霸的上限。这句话该如何理解?
“对(duì)最(zuì)头部、拔尖(bájiān)的学生来讲,语文就是最拉分的;对中部学生来说,提高数学、英语的成绩或许更容易也更重要。英语提升到130分,比语文提升到120分可能更容易操作实现。”有(yǒu)重高老师分析,对于答案存在唯一性的数学等学科来说,高水平学生更容易做到完美;英语大部分选择题,剩下的主观题如单词语法填空、改错和(hé)(hé)书面表达等,寻找套路打磨出高分也不是太难。而语文到了提升阶段,容易遇到瓶颈,需要日常大量的阅读积累、时间投入,“每天(měitiān)都(dōu)要读、写,想要日复一日的坚持,本身就很难,另外也要看临场的理解(lǐjiě)和发挥。”
还有重高的语文(yǔwén)老师分析,像六门(liùmén)选考科目和英语,高考可以考两次(liǎngcì),选取一个最高分,分差能相对缩小,“尤其选考科目采用赋分制,高分学生的分差可能就(jiù)5分之内,少的就一两分,而语文、数学150分的卷子,实打实的卷面分,一下子就拉开差距了。”
而(ér)针对头部学生,数学一般都比较优秀,语文拉分就显得更重要。
“语文达到及格线以上(yǐshàng)相对容易,但想要冲高分很难。像高考语文主观题占比很大,选择题只有(zhǐyǒu)27~30分,60分作文题,剩下基本都是主观题。”一个主观大题,即便回答(huídá)符合答题要求,阅卷(yuèjuàn)时还要考量语言表述等方方面面,“每题只扣一两分(yīliǎngfēn)已经很强了,但累计起来(qǐlái)也扣了不少。再加上60分的作文,50分以上都不算多见的,扣个10分很正常,所以高分更是难上加难。”
●语文强者(qiángzhě)还有这些共性
关于语文高分选手,温岭市教育(jiàoyù)发展研究院高中语文首席导师郑伟荣老师,在自己的(de)公众号(hào)“郑伟荣工作室”中,邀请高考语文高分考生,来谈谈语文应考心得和学习分享。
据不完全统计,2025年高考(gāokǎo)中,温岭学子语文130分(fēn)以上3人、125分以上20人、120分以上120人。今年,郑老师继续邀请(yāoqǐng)语文120+各分数段的(de)高分学子,从文言文(wényánwén)的字词积累到作文的构思创作,从阅读技巧到日常学习规划,乃至高考心态调整等等,分享他们的独家心得。
温岭中学(zhōngxué)梁同学,今年语文124分。
梁同学也提到,语文的学习不同于数理化,学习了,会了就是会了;即使努力学习语文,短期内的成绩仍然可能不理想。“但是,以学长漫长(màncháng)的学习经历(jīnglì)来看,你的努力是不会辜负你的。不能因为(yīnwèi)短期内的结果否认过程的意义。”在平时的语文学习中,他建议最好找到学习的乐趣。高三时,他和(hé)几个同学拉了一个只有郑老师的群,在群里分享作文(zuòwén)的素材和自己的习作。“当时就记了很多页黑塞、康德、蒙田、尼采、勒庞的名言(当然,借机(jièjī)看了很多课外书(kèwàishū)啦),也写了好几篇上海卷作文题。一段时间过后,发现自己(fāxiànzìjǐ)的作文中名言顺手(shùnshǒu)拈来。”

郑伟荣老师(lǎoshī)公众号上的学习分享
温岭中学王同学(tóngxué),2024 年高考语文141分,她提到语文学习基础务必扎实,要构建与文字的(de)关联,珍视文本背后的人性。在熟练运用“人物+情节(qíngjié)+主题+读者+环境”等答题模板后,以赤诚之心对待语文试题。作文源于备考过程的日积月累,紧扣(jǐnkòu)关键词、贴合(tiēhé)题目中心乃首要之务。若欲提升语言质量(zhìliàng),不妨多读社会学类的文章,以及网络上质量上乘、内容契合应试倡导价值观的时评。
温岭中学吴(wú)同学,2024年(nián)高考语文139分。吴同学建议,日常学习中,应认真完成(rènzhēnwánchéng)作业,仔细对照答案订正,将每个知识点落到实处。既要通过(tōngguò)日常学习熟悉书本内容(nèiróng),阅读多种类型的(de)文章,以找寻自己喜爱的文本类型,培养对语文学习的兴趣;又要重点关注考试硬性(yìngxìng)要求的诗歌文言文默写(mòxiě),掌握虚词、实词乃至整篇文章的含义,能够清晰辨认句式,并通过课外训练加以巩固。在冲刺阶段则可大量浏览网络上或者老师发布的情境填空合集,了解出题套路,熟悉大部分考点,同时快速回顾书本内容。
郑老师长期在高中语文教研(jiàoyán)一线,她(tā)也总结了语文高分学生的一些共性。
首先,保持长期(chángqī)阅读(yuèdú)。阅读能力强的学生,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才比较强。没有大量阅读储备,想要高分是很难的。
第二,保持良好的学习(xuéxí)习惯,包括(bāokuò)扎实背诵、书写习惯、答题习惯等等。
第三,日积月累(rìjīyuèlěi),坚持学习并做到极致。
郑老师提到,高考有很多必背科目,涉及6分左右的背诵分,要做到零失分,就需要学生反复(fǎnfù)背诵,强化记忆(jìyì);好的书写(shūxiě)习惯,能给阅卷老师留下好印象;主观题答题,好的分点作答习惯,能让答案层次清晰,阅卷老师一目了然……这些(zhèxiē)对取得高分都是有帮助的。
日常中,郑老师会给学生提供作文训练,一周随笔,让学生能够自由表达,一周大作文,在(zài)限定(xiàndìng)素材下进行框定(kuāngdìng)训练,雷打不动的坚持,双管齐下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。
另外,郑(zhèng)老师还提到依文(yīwén)设题和追本溯源。对不同文体的阅读(yuèdú)方法,要(yào)做到系统掌握,并且能灵活运用各类模型,有的放矢;追本溯源是强调基础,高考题目再灵活,也是万变不离其宗,熟练掌握最根本的知识,才能自如应对。
————以下为杨同学的分享(fēnxiǎng),由微信公众号(hào)“通俗历史课”授权转载
灯火相传:一个杭高学子的语文(yǔwén)思维训练与人文情怀
感谢所有陪伴过我(wǒ)的老师,也(yě)感谢杭高深厚的人文(rénwén)底蕴成为我扎根的土壤。特别感谢廖洁老师,毫不夸张地说,因为她,因为她的兢兢业业与灯火相伴,我才逐渐明白,学语文到底在学什么——
我觉得(juéde)学语文(yǔwén)最重要的是思维方式和文字敏感度。全国新课标(xīnkèbiāo)一卷考查最核心的是逻辑理性的思维方式,学生也要具有(jùyǒu)命题者思维。我个人觉得,许多人可能没有关注思维方式本身,而仅仅关注文本的不同,所以误认为语文是玄学。
这种逻辑思维(luójísīwéi)在客观题上体现(tǐxiàn)为“学理性错误”:或是对术语的错误使用(“比喻”还是“借代”,“使用典故”不会(búhuì)“通俗易懂体现了……”),或是对内容的完全曲解,而不会把错误点设置(shèzhì)在细微的感知或套话上。一定要站在命题者的角度思考问题:如果选项这么出,判断正误时,能不能对参加全国新课标一卷的几百万(jǐbǎiwàn)考生解释清楚理由(lǐyóu)。同时,从命题逻辑思考,比如(bǐrú)文言文部分的选择题,是想要考查考生对文言文本的阅读能力,所以选项错误易设置在具体字词解释和内容理解上,而内容当中容易弄混的是诸多事件之间(zhījiān)的关系,因此考生就需要(xūyào)特别关注。
而这种逻辑思维,在主观题(zhǔguāntí)上则体现为:“题干自足!”所以不管(bùguǎn)是主观题还是作文,“审题—答案”的思维建构(jiàngòu)是最核心(héxīn)的。如2024年全国甲卷,文学类文本(wénběn)阅读中有一题问:随笔(suíbǐ)中最后一段跳到……的见闻有什么作用?一般小说或散文文体的题干中不会给出“小说”或“散文”,但这里特别点出“随笔”,所以答案有一点就是体现了随笔灵活的特点。
除了“题干自足”,还有“文本自足”!所有选入(xuǎnrù)试卷的(de)(de)(de)文本内容都是经过命题者筛选的,没有(méiyǒu)删去则说明留下来有其用意。比如(bǐrú)今年文学类(wénxuélèi)文本阅读最后一题,材料二就是在讲老舍的经历和创作,暗示文学作品创作与老舍本人的联系,故答案中有“《鼓书艺人》的创作源自作者抗战时期的亲身经历”等。考生要特别注意文本与文本、文本与评价之间的联系,以及背后的“佐证性思维”。如果a文本佐证b文本,就需要对a文本的层次进行(jìnxíng)划分,对应到b文本,这也是试卷中经常考查的一类题型。
基于试卷“题干自足”和“文本自足”的特性,考生(kǎoshēng)在平时复习中,应抓住最核心的模型(比如(rú):小说中叙述特点(tèdiǎn)模型,小说五循环(xúnhuán)作用模型,语言赏析模型……)。“题干自足”,则要根据题目的明示或暗示选择合适的模型。如2023年全国(quánguó)新课标二卷,有一题问:这一“叙述特点”有什么(shénme)“作用”?那么首先要考虑的是小说中的“叙述”模型,再考虑小说中“作用”五循环模型。
当然,“文本自足”意味着一切都要从文本出发,尤其在当下“依文(yīwén)设题”的(de)背景(bèijǐng)下,对文本的“变异之处”的关注与敏感度是(shì)答题能一举命中答案的基础,是灵活运用各类模型的前提。所谓(suǒwèi)“变异之处”,就是指与其他文本不同的地方,如2023年全国新课标二卷(èrjuǎn)《社戏》一文前面对无关社戏本身的时局交代(jiāodài),是为最后一题“担忧例外出现”这一点答案做(zuò)铺垫。高考反套路化的新式题目,就是想引导我们对文本本身的重视和细读品味,这个(zhègè)文学作品(wénxuézuòpǐn)阅读的功夫在课外,杭高语文备课组有自编的《各有意味的短篇小说们》(中国卷)(外国卷),共选编100篇中外经典短篇小说,是我们珍贵的精神食粮。
当然,关注每一个文本“变异之(zhī)处”的(de)同时,还要抓住(zhuāzhù)一类文本的共性(xìng),这也是教考衔接的核心点。比如2024年全国新课标一卷,《放牛记》作为回忆性散文,它与教材中的小说《大卫·科波菲尔》,都(dōu)具有经历性视角与回忆性视角的双重交织的特点,而这个特点,在第8、9题都有考查。学习课文和后期回顾(huígù)错题的时候,都应该注重这种共性。
这种逻辑思维体现在(zài)作文上,则是从题目引出思考(sīkǎo)方向和核心辩证点的(de)思路(sīlù)过程。审题的时候,应关注“关键词”与“句内句间(jiān)关系”。这与文学类文本阅读中,分析(fēnxī)句子的内涵,在思路上是一样的。要关注作文的类型,或是勾连关系(比如2024年全国新课标一卷,勾连“用科技快速得到答案”和“问题变多还是变少”)或是发散型的,或是题干本身有自己的层次性(比如今年作文的三句话,就有明显的层次,可以先分别分析,再(zài)找到升华点、辩证点)。
另外,注重作文的(de)时代背景,只有关注时代的作文,才能充分体现国家“立德树人”的价值导向,所有作文题(zuòwéntí)都需要“我”(我们、青年)“在场”,要谈(tán)自己在当下(dāngxià)时代对这个作文的理解,有思考,有观点,有态度。
下面,关于作文,有(yǒu)几点提醒:
一、思辨性、全面性(quánmiànxìng)。只写一个维度只能有深度,只有多个角度互相参证才能(cáinéng)体现思辨性,展现考生思维的全面性。
二、快速推进。如果内容足够辩证且深入(shēnrù),就不需要用华丽的(de)辞藻和繁复的例子进行堆砌,只需要在思路上(shàng)把它说清楚,同时保证语言的优美与晓畅即可。
三、警惕(jǐngtì)逻辑自证与过多的哲理论述,特别是对一些哲学素养好的考生。因为阅卷老师在短时间内无法深入你的逻辑体系,可能(kěnéng)反而认为你含糊其辞而打(dǎ)低分。全面,清晰,有亮点,就足以赢得高分。
一、不间断修改(gǎi)作文,我基本上保持每天修改或写作(xiězuò)文章的习惯,不要轻易放过某一篇,当然也不要思路枯竭而硬改。
二、吸纳别人作文中的亮点,总结这篇作文可以(kěyǐ)的几个思考方向(fāngxiàng),借鉴别人的文章有时可以防止自己思路枯竭(kūjié)。杭高有自编的《四进的灯火·高分作文及素材选集》,是我经常翻看的案头书。
三、提纲训练,保证自己在短时间内快速打开思路,想到尽可能全面的(de)内容,我自己在考前最后一段时间(yīduànshíjiān),坚持每天一篇,不会(búhuì)花太长时间,却能保证思维的活跃度。
学(xué)语言不能学死,不可仅仅死记硬背各种模型,而要保证思维的(de)(de)灵活。廖老师经常说的一句话是“要真正理解”,也就是能够自己用“因为所以”逻辑自洽的语言,将任何内容表述清楚,任何模块都一样。渐渐(jiànjiàn)地,我们会越来越接近语文学科的底层(dǐcéng)逻辑。比如第三人称的特点是客观,而高考题《呼兰河传》中选择(xuǎnzé)用“祖父”,而不用“他”,是因为“他”是第三人称,客观就有距离感(jùlígǎn),相对冷漠,而“祖父”更有感情温度。又比如第二人称的特点是亲切,所以语用题里如果加一个“你们(nǐmen)看”就能与读者产生互动,更加亲切自然。
一个人语文素养和功底,主要体现在对底层逻辑(luójí)在具体情境中的(de)感知和运用上(shàng)。我认为底层逻辑本身就是语文的核心。内容上的逻辑根植于人性本身,语文是“人学”;而形式表达效果的逻辑,正如(zhèngrú)李泽厚在《美的历程》中所说,源自于人类长期(chángqī)进化中对于形式的合规律性的感知积累。
除了以上(yǐshàng)内容,还有几点提醒:
一、注意书写(shūxiě),没有人有义务从你邋遢的外表中看见你美丽的实质。
二、及时回顾错题,特别是高三最后整理阶段,可以结合教材,比如白描的(de)经典案例就是祥林嫂的外貌(wàimào),而(ér)这可能在模拟卷中出现过多次。
三、重视每一次考试(kǎoshì)的(de)反思,所有自己漏写、多写的点都要弄清楚,可以请老师帮助,当然最核心的还是老师的上课内容。
四、注重积累,细水长流,语文(yǔwén)从来不(cóngláibù)是一蹴而就的学科,它不会对没有耐心的人展开自己的美丽。
五、如果可以的话,请注重语文(yǔwén)兴趣的培养。
最后,请(qǐng)允许我抒一下情:
回首初进杭高,我(wǒ)(wǒ)连议论文都不会写(xiě)。许许多多的落寞打湿心头,我转身离开,遁入安宁,再(zài)读,再写。去年(qùnián)暑假,我翻阅着历年语文高分同学的经验分享,看见他们的迷茫与出路,我想,有机会我也要帮助更多的人寻找方向。于是,在所有的失意中,我都想告诉明天(míngtiān)的读者们,我如何在孤独(gūdú)的花坛旁,一遍遍朗诵“我们的脚步不必匆忙,但要坚定”,如何一步一步,在师友帮助下,走向那千山阅尽后的万里星辰(xīngchén)。而今天,已是过去的明天,我终于在杭高的四进点亮一盏灯火,为所有未来的学子们送上我最真挚的祝福。明天,将是你们(nǐmen)的辉煌!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